正版包邮 希特勒:18891945德国乃至世界传奇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政府的头目 政治与阴谋 历史书籍.

  • 正版包邮 希特勒:18891945德国乃至世界传奇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政府的头目 政治与阴谋 历史书籍.
  • 所属分类:
    发货地:长治
  • 价    格:44
  • 市场价格:
  • 今日价格: 有特价请联系
  • 优惠详情: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
  • 最近热度:
  • 累计热度:
  • 综合得分:
  • 信誉得分:
  • 品牌:
  • 货号:5bcbbb8c56cd
  •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梦在书乡图书专营店

        本商品由梦在书乡图书专营店提供,通过梦在书乡图书专营店完成交易,请放心购物

  • 产品名称:希特勒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希特勒
  • 定价:59.00元
  • 出版社名称:国际文化出版社
  • 作者:无
  • 编者:(美)约翰﹒托兰郭伟强
  • 书名:希特勒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第2版 (2008年10月1日)
  • 外文书名: MAN OF THE 20TH CENTURY SERIES
  • 平装: 365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806007341, 7806007342
  • 条形码: 9787806007341
  • 商品尺寸: 24.8 x 18.6 x 3 cm
  • 商品重量: 721 g
  • 品牌: 北京浩典图书有限公司

 

内容推荐
从一个落魄的街头流浪汉混到德国有名的工人党党员,甚至爬上了德意志最高首的宝座,最后成为欧洲霸主和摧残世界的一代战争魔王。这的确是个传奇得不能再传奇的人物了,这个人就是法西斯的独裁者,人称灾难煞星、杀人魔王的阿道夫·希特勒。然而,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位没有出生证明的私生子的儿子,竟一手策划制造出祸及全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个丧心病狂的纳粹恶魔并不满足于对德国的高压统治,他要称霸欧洲并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中,事实上,他就是朝这个方向干的。当他认为,第三帝国属于他个人的时候,他便开始疯狂发兵、猛力开火,他的炮火几乎烧焦了欧洲每一寸土地,他的双手几乎沾满了全世界人民的鲜血。这样一条发疯的狂狗,最后落个无名自杀,撒尸抛骨,受世人千万年唾骂的下场。
 
目录
小职员的儿子
顽劣少年
投身政治
独裁者的路径
“保卫”德国
野心勃勃
吞并奥地利
占领苏台德
战争之门
轻取捷克斯洛伐克
征服波兰
阴谋家
巧释兵权
狂热吹捧
多面人格
首的别墅
贪婪
军事准备
西线进攻
英国的拒绝
不列颠空战
突袭苏联
虚伪的和谈
袭苏计划
巴巴罗萨行动
潜在的危机
折戟沉沙
列宁格勒战役
莫斯科战役
战争的转折点
高加索会战
北非拉锯战
自愎
最后的挣扎
失败
良心经
法西斯暴行
战争中的享乐
政变
失去“盟友”
西线受挫
东线全面溃败
危机四伏
全线溃败
最后的反扑
苟延残喘
最后的“神话”
最后的眷念
奇特的婚礼
两份遗嘱
一股淡淡的火药味
狂乱的“梦游者”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小职员的儿子
顽劣少年
在奥地利最西端,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县——瓦尔德维特尔。瓦尔德维特尔这个词的含义是“林区”,地处多瑙河与波希米亚一摩拉维亚边界之间。名副其实,这里水草丰盛,林木葱茏,浓荫遮日,天然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居民的劳作方式——靠着山坡地耕种,兼作、捕鱼的营生。
希特勒的祖上就住在瓦尔德维特尔县。
希特勒的父亲名叫阿洛伊斯,是奥地利海关的一个低级官员。希特勒的祖母安娜,施克尔格鲁勃,是一个贫苦的农家女,生阿洛伊斯时已42岁,但未婚。所以希特勒的父亲是个私生子。
希特勒的母亲叫克拉拉·波尔兹尔,她是阿洛伊斯的第三个妻子,也是他的堂外甥女。克拉拉为希特勒父亲先后生了6个孩子,但活下来的只有2个,一个是希特勒,一个是希特勒的妹妹保拉。希特勒是他妈妈生的第四个孩子。保拉的寿命比她的出名的哥哥长,但长大以后与希特勒并没有什么密切。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于靠近德国边境的奥地利小镇布劳瑙。
奥地利
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8.3万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国内即存在极为活跃的法西斯组织。1938年3月,德军占领奥地利,后将其吞并。1945年5月,德国战败,盟军占领奥地利。1955年5月,苏、美、英、法四国与奥地利战后成立的第二共和国政府签订了《奥地利国家条约》,据此,奥地利重新获得领土主权。同年10月,上述四国的占领军从奥地利撤离。此后,奥地利宣布实行中立政策,成为永久中立国。
也许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出生给阿洛伊斯带来了好运。在布劳瑙当了20年的低级小税吏之后,阿洛伊斯得到了一次关键性的提升:他将被调往帕绍升任更高的海关税吏。
如果说莱茵河畔的布劳瑙不过是个沉睡的山村,那帕绍却真正是个古代城市。帕绍兼任主教的公国君主一度统治过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大片土地。建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会合处的城堡、城楼和教堂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壮观气势。小阿道夫平时对什么都不太感兴趣,但对这些中世纪的古建筑,却目不转睛地仔细看,小手在空中乱抓,想要把那些建筑都抓在手中一样。
在小阿道夫的眼里,父亲整天除了外出就是在家养蜂,好像蜜蜂是他的孩子。而阿道夫倒像蜜蜂一样,这种疏离感在小阿道夫心中日渐浓厚,况且阿洛伊斯的威严又常使小阿道夫感到有些畏惧。
说实在的,小阿道夫不喜欢父亲,但是对母亲,他怀有很深的感情。
当然,父亲的威严也使小阿道夫羡慕不已,小阿道夫想像着自己也能有朝一日成为父亲那样的独裁者,当然不是父亲那样只是家里的独裁者。在他父亲那里,小阿道夫已经继承了他家独传的粗暴的独裁作风,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严厉武断的方式。
1895年5月1日,小阿道夫无忧无虑的日子结束了,他刚过了6岁生日,就背着上学了。不久,由于他们又搬家到兰巴赫去,小阿道夫也转学了。
兰巴赫像帕绍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老阿洛伊斯把阿道夫送进了本笃派修道院办的一所学校上二年级。
阿道夫一进校,就被教堂仪式、穿黑服的僧侣以及在自己王国里拥有绝对权力统治众生的修道院长吸引了。阿道夫加入了唱诗班,他嗓子很好,声音嘹亮,同学们都很尊重他,阿道夫的心情也十分舒畅。 
到修道院来访的人都发现了一个奇特而让人难忘的现象,阿道夫也在一天下午唱完歌回家的路上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在六七处地方——有装饰物的门道上、一眼石井上、教堂里的长排石椅上,都有一个字符号。阿道夫产生的好奇着实使修道院长感到惊奇,院长已经60多岁了,碰到一个小孩子问这个在别人看来匪夷所思的问题还是第一次。阿道夫问修道院院长:“这个字徽章是钉死代言人耶稣的那个十字模型吗?”
“你仔细看,它不是十字,而是字。”修道院院长边比画边耐心地告诉这个好奇的小孩,“很显然,字是从十字演变来的,但是现在字象征着捕狼的陷阱……”
阿道夫听了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牢牢记住了这个字形图案。
对字形图案的好奇只是阿道夫对修道院的庄严和浓郁的节日气氛着迷的一个插曲而已,这个7岁的小孩已被修道院院长的至上权威所折服,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步入教会成为主宰一方的修道院院长。
阿道夫的兴趣随时都会转变,可是老阿洛伊斯对种地、养蜂的爱好却永恒不变,他已经厌烦了城镇百无聊赖的生活,又准备搬家。
阿道夫由于失去了对教堂的兴趣,也极力怂恿父亲搬家。不久,即1898年11月,老阿洛伊斯在省城林茨南郊的利昂丁购买了一处房产。喜欢搬家的老阿洛伊斯一家就搬到了利昂丁。
阿道夫在利昂丁小学里又成了领袖,他以他的成绩和气势使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小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阿道夫也为此洋洋得意。
这时他知道了一年前发生的波尔战争,所以他自封波尔军总司令,带领他的波尔军与那些不幸要扮演英军的孩子们进行“激战”。
就在迁到利昂丁一年后,老阿洛伊斯的小儿子埃德蒙却患了麻疹死了。
这是阿道夫第一次经历死人的事,而且死的是他又淘气又听话的小弟弟,这件事给他的心里造成了很深的创伤,而且可能直到后来也始终无法修复弥合这个创伤。
埃德蒙的死,使阿道夫感受到的无常。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阿道夫对谁都绷着脸,对谁也不爱搭理,常常一个人低着头想心事,变得孤僻、自私、神经质,老师、同学都发现阿道夫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阿道夫的性情越来越孤僻,成绩也越来越差,这使老阿洛伊斯感到忍无可忍,他几次警告希特勒要关注学业,不要想人非非,但是阿道夫对此毫无反应,依然我行我素,老阿洛伊斯就用拳头、棍棒、马鞭对付这个越来越不成器的儿子。不久,阿道夫小学毕业,要到林茨上中学了。
1900年9月17日,阿道夫背上绿色的软背包,首次向林茨城出发。林茨中学是一所培养技术人员和商业人才的学校,这显然不是阿道夫努力学习功课的动力,对艺术的沉浸使阿道夫的成绩更差了,一年下来阿道夫的数学和自然史两门功课不及格,教师对阿道夫的用功程度的评语是“反复无常,必须留级”。
在林茨中学开的所有课程中,阿道夫最喜欢的是历史课,讲授这门课的是奥德波,波西,他用彩色幻灯片来讲授古代条顿人的历史,简直把阿道夫给迷住了。这位头发灰白的老人讲授条顿人历史时感情炽烈,滔滔不绝。
阿道夫私下对同学们评论老师时,把所有老师都骂得一文不值,唯独对这个历史老师评价很高。“他使我们忘记了现在,用他的魔力将我们带回古老的年代,用数千年迷茫的历史面纱,结成牢固的历史事实,灌进活生生的现实,使我们了解了条顿人的伟大、日耳曼人的伟大。”
奥德波•波西的思想对阿道夫小时候思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在奥德波的影响下,阿道夫开始崇拜起俾斯麦来,他小时就有的德国唯尊的幼稚想法现在越来越清晰,他不顾学校禁令高唱颂扬德国和俾斯麦的歌,在当时的奥地利,由于普奥战争过去才几十年,这种做法是不允许的。
“读卡尔•梅依的书简直是个新发现。”
阿道夫对他的同学们说,他不仅视野有了新的扩展,而且找到了一个效仿的偶像。他非常幻想成为卡尔•梅依书中的主人——大地上的魔王——老沙特汉德。阿道夫就是想成为这种人:凌驾于一切生灵之上,永无休止地同劣等民族作宅把他们从地球上彻底消灭。他的童年时代过去很久了,他还在读这些小说,在与苏联打仗的时候,他再次读了这些小说,那次战争,就其残酷性来说,远远超出了小说的描述;在提到苏联人时,阿道夫总是恶狠狠地说:“这些可恶的红鬼,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1903年1月3日,阿道夫的父亲老阿洛依斯去世了。
家里最大的变化,正如阿道夫所料,是紧张气氛消失了,当年阿洛伊斯投下的独裁的阴影已一去不复返,年满14岁的阿道夫成了家庭的主宰。克拉拉对付阿道夫的唯一武器是祈求,不用说,这对阿道夫的梦想没有什么威慑力,不论何时何地问他将来干什么,阿道夫回答总是一样:“伟大的画家。”
16岁那年,在经历了一次转学之后,阿道夫不得不离开了学校。从此,再也不会有父亲和教师的管束,一切只凭他自己随意的感情冲动了。16岁的年轻人便成了一个自由自在、到处游逛、藐视权威的人物,除了有很短一段时间他有幸进慕尼黑美术学校学习之外,再也没有谍学校的大门,他所学的每一种知识,都是靠自学得来的。
离开了学校,阿道夫真正步入了社会,较早地走上了社会与人生的交叉路口,童年和少年没有给阿道夫留下幸福、美好的回忆,但也没有太多的不幸和创伤。
如今,属于家庭和学校的阿道夫已经不存在了,阿道夫已步入社会,开始在社会上磨炼,这个野心勃勃的人开始把目标专注于伟大的画家,虽然阿道夫没有那种毅力,更没有艺术天才,但阿道夫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奇迹般地成为伟大的画家。
“我要成为伟大的画家。”阿道夫做梦都这样高喊。
克拉拉卖掉了利昂丁的田庄后,又把家搬到林茨城。阿道夫离开了学校的管束,显得自由散漫,过的完全是出逃者的生活,他如饥似渴地看书,练速写,上博物馆,进剧场,去蜡像馆,整天游荡在林茨城。
在阿道夫过17岁生日时,亲朋好友都向他送了礼物,这样,阿道夫就有了一点钱,克拉拉也允许他到维也纳这个艺术、音乐和建筑学的圣地,希望阿道夫能在那里有所发展,发掘他尚未苏醒的才能。
白天,阿道夫观赏各式各样的建筑,参观博物馆,晚上到歌剧院看瓦格纳的歌剧。那些歌剧都是由帝国第一流的演出团演奏,它们使阿道夫大开眼界。
这个时期,由于受瓦格纳歌剧的影响,阿道夫又喜欢上了音乐9于是决定学钢琴,克拉拉对儿子百依百顺,就买了一架海兹曼牌的大钢琴供儿子练习。
就像火山发一样,喷发之后就是休眠期,钢琴课只上了4个月便停止了,阿道夫对钢琴开始厌倦了。
这时,克拉拉感到身体不适,胸口发痛,一晚一晚地不能睡觉,就去找林茨城的爱德华•布洛克医生。
布洛克医生是个犹太人,在当地有“穷人的医生”的美誉,他检查了克拉拉之后,发现她胸中长有一大肿瘤,克拉拉已得了癌症。1907年,为了省钱,克拉拉全家春末就搬到多瑙河彼岸的乌尔法尔郊区。
不久,阿道夫爱上了一个名叫斯蒂芬妮的少女。
从此,每逢傍晚,阿道夫总要在兰德大街上远远跟着斯蒂芬妮,悄悄地看上几眼,只要斯蒂芬妮对着他的方向微笑一下,也不管是否是对着他来的,阿道夫便立刻欣喜若狂,要是斯蒂芬妮垂头丧气,他便立即心灰意冷。
但这只是阿道夫的一厢情愿,斯蒂芬妮对此一无所知,她甚至都不知道世上还有一个叫阿道夫•希特勒的面色苍白的年轻人。
克拉拉并不知道儿子堕入了情网,她的身体在手术后感觉好多了,她知道儿子不愿放弃自己的画家梦,便总是催促儿子到维也纳去考美术学院。
可这时阿道夫正幻想着与斯蒂芬妮的结合,所以对母亲的催促不以为然。后来,阿道夫决定结束这一切,但他仍抱有幻想,希望自己能进入美术学院,学业一结束,就回林茨和斯蒂芬妮结婚,所以他决定先到维也纳去考试。
奥匈帝国
1867年根据奥、匈统治阶级间的协议在奥地利帝国基础上建立的二帝国。奥地利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国内民族矛盾尖锐,被迫与匈牙利贵族地主妥协。1867年5月,召开帝国议会,讨论《奥匈协定》条件,6月,匈议会同意协定条文,双方达成协议。根据协定,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制君主国,成立奥匈帝国。
一年前,阿道夫第一次到维也纳,那时他整天游荡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歌剧院等地。这次,阿道夫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美术学院,于是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停地练习绘画。
但事实是,阿道夫充其量只是一个业余的绘画爱好者,因此最终也没有被美术学院录取。
阿道夫悻悻地离开了美术学院,意识到今生再也无法完成娶斯蒂芬妮的宏伟计划了。这使阿道夫痛苦不堪。
斯蒂芬妮在阿道夫身上引起的幻想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他的似乎不再属于他自己了。斯蒂芬妮是阿道夫的一切希望、一切理想和思维的中心,在阿道夫的幻想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支配地位。只要她稍微一笑,就意味着赞同阿道夫的行动,证实阿道夫的存在。
可是,由于考试的失败,注定了斯蒂芬妮女神要离他而去了。
阿道夫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后,又准备去考建筑学院,可是进建筑学院需要建筑学校的,而进入建筑学校又要普通中学的毕业证书。
于是阿道夫进退两难,自怨自艾。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份加急电报。
电报是这样写的:“母病危,速归!”阿道夫即刻回到了林茨……
1907年12月21目凌晨,克拉拉溘然长逝。
几周后,阿道夫孤独、绝望地起程,又一次去了维也纳。
1908年2月,阿道夫•希特勒开始在维也纳定居时,奥匈帝国已经腐朽衰败、行将崩溃了。
当年,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来到维也纳时,雄心勃勃,凭着修鞋匠的手艺,想要闯天下。阿道夫•希特勒这次来到维也纳,比起他的父亲可就大不相同了。在他那无法分门别类的知识和能力当中,有狂热的想像能力、杂乱无章和不成体系的一般知识、粗浅的绘画技能、对瓦格纳歌剧的热心探索、广泛的建筑知识、渴求独立的强烈欲望和对自己不切实际的估价。他决心走自己的路,而不顾自己和别人付出多大代价。
阿道夫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却无根无源,飘忽不定。他好像着了魔,无法安静一会儿,一个幻想接着一个,直到他的想法最终失败为止。他脾气暴躁,稍受责难,或者别人的看法与他的稍有不同,就会发作起来。但偶尔他又充满魅力,富于合作精神,表现出奥地利人的彬彬有礼,对任何事情都能宽宏大度。只不过这种状态不会维持很久,过一会儿,他可能又雷霆。
但无论如何,他具有无可否认的才能,有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他博览群书——哲学、神话、音乐史、建筑史、歌剧的乐谱和歌词,席勒的《威廉•退尔》,莱辛的《米娜•冯•巴伦海姆》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书。
此时,阿道夫对犹太人的态度还不怎么明朗。虽然他鄙视欧洲犹太人,可是他对犹太音乐家评价很高,一谈起古斯塔夫•玛勒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作品,他就兴致勃勃。偶尔他也会表现出突发的反犹情绪,这使与他同住一室的库比席克很不安,因为他的反犹情绪的发作无法预料,好像是一种天生的秉性。
……

热门相关信息